為紀念女王創下在位紀錄,白金漢宮發佈了新的女王肖像,由傳奇樂隊the Beatles成員Paul McCartney之女、攝影師Mary McCartney掌鏡,攝於女王之私人謁見廳,亦即女王每周接見首相處──而女王在位已經歷了十二位首相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八十九歲高齡的英女王Elizabeth II成為在位時間最長的大不列顛國君,普天同賀。這位雍容端莊的「事頭婆」並未高調歡慶,卻一如往常履行公務,出席蘇格蘭一新鐵路之開幕禮,誠若渠所言,「雖則很多人說這一日有重大意義,但這並非我所渴望」(many have also kindly noted another significance attaching to today, although it is not one to which I have ever aspired,via telegraph.co.uk)
1934年秋,英國的伊莉莎白公主(中)走過海德公園 ©AP
伊莉莎白公主(右)14歲時首次發表廣播講話,探討英國兒童的問題 ©AP
1942年,伊莉莎白公主在溫莎城堡檢閱官員 ©AP
1944年12月,伊莉莎白公主造訪英格蘭南部一軍隊訓練設施 ©AP
加冕典禮上,伊莉莎白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圖中)以及其他主教 ©AP
1973年皇家溫莎馬展上,女王和渠的哥基犬 ©AP
1982年6月,列根總統和伊莉莎白女王在溫莎城堡騎馬 ©Bob Daugherty/Associated Press
1997年,威爾士王妃戴安娜葬禮前一天,伊莉莎白女王和菲獵親王在白金漢宮觀看對戴妃的記念 ©AP
2005年地鐵爆炸案後,英國集體默哀兩分鐘時的伊莉莎白女王 ©Pool photo by Fiona Hanson
伊莉莎白女王和菲獵親王;康沃爾公爵夫人卡米拉;劍橋公爵和公爵夫人威廉和姬蒂 ©Pool photo by John Stillwell
2012年鑽石銀禧慶典,伊莉莎白女王觀賞渠1953年加冕典禮上用過的聖樽和英國王室加冕聖匙。坎特伯雷大主教羅恩·威廉斯(左),夫婿菲獵親王(左三)以及其他賓客陪同 ©Pool photo by Matt Dunham
2014年6月,國會大廈西敏宮,伊莉莎白女王和菲獵親王出席議會開幕禮 ©Pool photo by Yui Mok
2015年9月9日,伊莉莎白女王乘搭蒸汽火車去參加蘇格蘭邊界新鐵路開通的慶典 ©Pool photo by Andrew Milligan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投以誠懇的祝禱,而是誠懇的不屑,且勿論不列顛內少數反君主制者,就近一撥,隔海相望的法蘭西,歷經大革命後二百餘年,帝國與共和更迭,腥風血雨,如今瞥向西北,百味雜陳:在高傲的法蘭西面前,不列顛乃頑固而陳腐的王國,同時,亦不需流血革命即可延繼王權,法蘭西,做不到
法國左報解放報假英國樂隊the Sex Pistols 1977年名曲God Save the Queen之封面,問,「何以這般統治?」(Why such a reign?)形容英女王在位,是「23,226日的無趣與守舊」(23,226 days of boredom and tradition)
天主在上,英女王矢志服務國家,決不食其加冕誓言,且不滿伯父Edward VIII「不愛江山愛美人」,拋棄職責,迫使女王父親承此重擔,因而短壽。在世不退位,或譏為戀棧,不「高風亮節」,卻不知英國數百年君王虛權,超然中立,堅守不干政原則。譬如所有國會通過之草案皆須經英王御筆簽署方成法案,而法律上渠亦有權否決之,然自1707年以降,並無一英王曾否決法案,是為「有權不用」
1977年,登基25年,英女王與民同樂 via 蘋果日報
伊莉莎伯二世成為英國在位最長時間的君主,寫下歷史一章,但歷史學家和傳記作家認為,女王有遠比長壽更重要的成就,就是保住了君主制,甚至令王室更受國民擁戴,地位比以往更鞏固劍橋大學歷史學家圖姆斯指出,過去幾十年世界的變化,令「王室或輕易變成名人文化一部份,就像摩納哥皇室般八卦和醜聞不絕」,又或變成政治花樽。但矢志服務國家的女王,大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英國象徵,甚至令共和運動規模比十九世紀時更小。他認為英國君主制「健在」,全拜女王所賜
白金漢大學里德利教授則讚賞女王堅定保持政治中立,成功營造睿智形象;而相比起曾長達四十年拒絕露面、深陷哀思達十年的維多利亞女皇,她認為伊莉莎伯二世不會俾個人感情凌駕於職責,是更稱職的君王為女王寫過多部傳記的萊西認為女王最大成就是英聯邦,「史上從無其他帝國可過渡成由一群算是友善的國家組成的大家庭」,尤其是前英揆希思和戴卓爾夫人都極討厭此構思,英聯邦可謂全憑女王信念而誕生,而史學家威廉斯(Kate Williams)則形容渠是多變世界中象徵穩定的人物,「體現了二十世紀歷史」
1981年,英女王騎馬出巡時有男子向她連開六槍,後來證實是空彈,虛驚一場 via 蘋果日報
想當年遠東也有一位慈母想方設法保皇,偽意立憲,卻江山不保,後人或笑或罵;現在英女王母儀天下,保皇迄今,卻萬民景仰,皆是權婦,差天共地
洪武之後的遠東某大國子民,沉迷「有權不使,逾期作廢」的功利法則,似乎永永祗能以鼠目環顧四方,以某國特色的腦筋思考世情,既忘卻本國曾經有過相對虛權的開明皇帝,也無由理解浸淫自由民主「毒液」的西方人竟對如斯老太婆敬重有加,惟有為那位王儲鳴冤,盯緊蘇格蘭裙底,掘覓絲絲八卦餘慰,直是王儲不急太監急,小家太甚之東方不敗
英女皇最新的畫像,形態自然,在國會的走廊獨步,有別於一般皇室元首肖像之方正端圓,畫家說,是為了彰顯「人性化」的一面。英女皇不但是英國的元首,也是文明世界的一張很有品味的圖騰。英女皇身份崇高,不可以顯露個人的感情和喜惡。身為英聯邦君主,為了外交和貿易利益,她要時時接見獨裁國家的總統元首。有時不止見見面、握握手,對方崇慕英國文化,還要求跟英女皇午飯,或者下午茶。
英女皇很不願意接見來自野蠻世界的獨裁者,但國家利益所在,又不得不應酬。譬如一九七八年,羅馬尼亞總統壽西斯古(中國大陸譯「齊奧塞斯庫」)來訪,由於當時壽西斯古與蘇聯面和心不和,英美拉攏羅馬尼亞。壽西斯古是一個暴君,英女皇覺得他沒資格進白金漢宮,但首相府多方央請,英女皇妥協:壽西斯古夫婦,可以進王宮,但不正式會見,對方進宮後,英女皇要安排在後花園放狗,而且要在一叢灌木之內。壽西斯古夫婦出現,英女皇拖着狗,讓狗先行,然後裝作無意中遇見,打個禮貌招呼,不予寒暄,至於坐下來午宴,絕不可能。但首相府表示困難,因為壽西斯古內心極度仰慕英國(如果他有子女,一定送去伊頓或溫徹斯特、牛津劍橋),他真的想跟女皇合照,為了外交利益,請女皇照辦。
英女皇沒有辦法。但是跟壽西斯古的合照,她引以為皇室的污點。雖然拍照時,壽西斯古夫婦笑得很甜,英女皇盡量與來客保持距離,側着身子站,笑得勉強,而皇夫菲臘親王倒背雙手,一臉冷傲,彷彿告訴觀眾:站在我身邊的這對第一夫婦,只是一對猩猩。英女皇告訴傳記作者:不止對羅馬尼亞,其他獨裁國家的元首來訪,硬要求見,國家看貿易利益份上,叫她演戲,都有點委屈。
但是女皇老來,運氣好了些,一來蘇聯共產集團解了體,壽西斯古夫婦在羅馬尼亞反共革命伏了法;二來遠東一個大國,最近權力鬥爭,只差一步,一個謀殺英國人的女兇手據說差點做了該國的國家主席夫人。如果得逞,將來訪問英國,也求進白金漢宮,英女皇不好推卻,也要強顏歡笑的合照,不就像一張白紙,再滴了幾點墨汁一樣?文明國家的元首英女皇,母儀天下,辛酸在裡頭。案:實應為「英女王」,陶生或許視日不落帝國猶存,故尚稱「女皇」以表敬崇,是以不易原文閒話休提,願這位應天命,承道統的「樹上公主,樹下女王」,安康萬福,蓋因方今亂世,頭可斬,身可囚,人世之道德明燈,不可滅
前文錯配某大國總理謁見英女王之相,現更正如下,羅馬尼亞暴君夫婦尊容
暴君先生果然見慣大場面,對鏡頭異常敏銳,左右開弓,事頭婆,過門都係客,笑一笑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