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曷要「旗幟鮮明」反對「難民」湧入歐洲?

妾案:世事紛擾襲人,無半刻可享太平。不解人間疾苦,惟顧埋首金山銀海,偽意中立,祗會迷失自我,枉為人矣;面對千絲萬縷事,情緒行先,感情過於充沛,佔奪道德高地,安營扎寨,死不下來,又會墮入偽善漩渦。「哀樂過人」留與詩人畫家悲天憫人,然不適於「現實政治」,此非純粹左右中西之爭,實乃基於common sense。看官或許垂詢,為曷所引文章盡是陶傑?無錯,怎解係渠?蓋因當茲亂世,陶生受眾愚之狂詈,企硬堅守己見,道出「令人難受」之真相,雖言辭略有戲謔,亦不離其道。望諸公不嫌在下不才,亂搬大玉,肯稍費片刻賜覽,倘或閱過覺廢,在下亦無得回水











好人的資格
香港頭條日報 20150917






歐洲的難民危機演變到今天,已經敗象盡露,歐盟可以宣佈失敗。

德國本來豪氣干雲,稱今年年底要收容八十萬,總理一言九鼎,跟難民合拍幾張Selfie,國民隨之搖旗響應,拉橫額送玩具,夾道歡迎,一個星期還不到,向難民噓寒問暖的人在傳媒鏡頭前淡出,鋒頭反而被陸續上陣的警察搶佔,極速變臉,最初的善意、微笑、眼淚,最後都只能向現實低頭。

© REUTERS/Fabrizio Bensch

從德國開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紛紛管制邊境,本來同屬神根公約國的成員,享有自由出入國境之便利,一夜之間撤銷,倒退回二十年前。德國如夢初醒之後,即要求實施強制配額,各國分攤,凡有不從,即裁撤貸款資助,向東歐施壓,放話到了這個地步,等於拍枱翻臉,歐盟不如拆台。

以德國為界,東西歐收容難民的立場南轅北轍,整個歐洲再度回到七十年前東西分裂的局面。富裕的西歐,不知是顧慮西方文明的面子,才堅持人道主義;還是真正相信大發善心,可以感化全世界,要為子孫後代樹立典範,贏得後世名聲?無論如何,主要目的都不是為了解決難民危機。但在經濟上仰仗歐盟資助的東歐「窮國」,只能從現實考慮,保住本國利益,只能置道德光環、國際聲望於不顧。

同樣都是信基督教、吃麵包、聽古典音樂長大的歐洲人,為何東西兩邊,人情落差至此?同一現象,正如一條羅湖橋的南北,待人之道,對比也曾經甚為明顯。

九七之前,香港從來沒有甚麼「本土派」,也沒有人反對水貨客、大媽舞,甚至叫出「驅蝗」的口號,因為當年並無拖篋黨、奶粉客,也沒有小孩隨地大小便。十幾年來香港人的溫文禮讓、善意平和,為何節節倒退,而現出今天這種惡形惡相的嘴臉?是因為香港單方面道德敗壞,還是一個巴掌拍不響?

東歐的冷漠無情,除了本身經濟窮困,不也因為領教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考驗?雖然沒有經歷過文化大革命之毀滅,總算也見識過人性醜陋的一面,眼看難民受苦,為何無動於衷?這個問題,也可以去問今天的中國人,為何路見老弱傷殘倒地,都不會出手相助?十四億中國人,總不見得都是冷血無情的「人渣」。(妾注:早前,香江別一「才子」蕭若元不滿陶傑所言,於其網臺節目中斥陶傑恥笑德國收容「難民」,必為「人渣」也)

邪惡當道的時候,善良必然是最先被攻破的一道防線,這就是左派思想的盲點,大難當前,宣講仁愛,阻止不了災難,菩薩低眉,跟金剛怒目,不但不衝突,其實是一體,自由、安全、友愛的人際關係,都有代價,前提就是有人在對抗邪惡,保障和平。七十年前,因為邱吉爾當初的力爭,西歐被劃為美國勢力範圍,加入北約,才有今天的好日子,才有大發慈悲,做好人的資格。







無情的東歐
香港頭條日報 20150915



匈牙利水炮驅趕「難民」    via 香港明報









德國政府大發善心,無限收容「難民」,英國人也上街遊行,痛批政府,要求分擔。但東歐的幾個國家,匈牙利、斯洛伐克、波蘭都示威反對,匈牙利甚至指明,只接收基督教難民。

何以同屬歐洲,以德國為界,東西兩邊的反應迥異?十多年前,香港的中產揹包客喜歡歐洲自由行,歐洲各國的共同特徵,譬如教堂、市集、鄉間小路、咖啡店、博物館跟音樂廳,大同小異,只有一樣,就是德國以西,民風熱情、友善,愈往東走,不但感到天氣愈冷,笑容、禮讓也明顯減少,意大利時常有半醉男人,當街擁吻陌生遊客,同一場面,絕對不會在東歐看見,是東邊的人天生冷血、矜持?還是「見過鬼怕黑」而已?

戰後七十年,西歐有馬歇爾計劃之復興,又有北約之安全罩,不但經濟復甦,提升國民福利,更迅速走出戰爭噩夢,但同一場噩夢,在東歐又延續了四十多年,在蘇聯勢力範圍內,東歐國家都嘗過計劃經濟的滋味,市場需求全靠政府配給,連晚餐吃甚麼,冬天穿甚麼,都由政府說了算。經濟落後,人際關係破碎,監視、告發、欺騙,層出不窮,不但政府跟國民為敵,普通人之間也沒有互信可言。

難民源源不絕湧至,不必逐一推敲對經濟、福利、治安會有甚麼影響,必要的戒心,不等於冷血無情,道德上的優越感,如果抵不了失業的痛苦,也肯定不能擋子彈。











歐洲文化
香港頭條日報 20150909








幾十萬難民湧歐,德國大開中門,稱不設上限,多多不拘,德國人「笑臉相迎」的電視畫面廣傳,結果「感動歐洲」,芬蘭總理也不甘後人,願開放自己住所收容難民。

香港人遠在萬里之外,遙看這場史詩般的「出地中海記」,心情複雜,擔心歐洲從此多事,倒不是一般的多管閒事。因為歐洲之所以為歐洲,對港女來說,是喪買名牌精品,對港男來說,是享受名車美酒;對於文青,是音樂繪畫之啟蒙;對於品味中產,是逃離蝸居的度假選擇;對於藝術家,是美學靈感之來源,對於文化觀察家,是研究歷史和文明的寶庫,歐洲不是可以取代的地方,歐洲如果喪失原有的特色,損失屬於全人類。

via 1688.com.au

歐洲之引人入勝,不是因為跟香港相同,而是有自己的特色:譬如普遍講話輕聲,衣着端莊,待人有禮,熱愛閱讀,具基本文學藝術修養,生活富有品味,環境安靜清潔,歐洲之所以為歐洲,因為擁有共同的宗教政治背景,共享繪畫、音樂、雕塑、建築之美學傳統,這一套文化為歐洲原創,而不是因為跟別的文化共融。

但由於美國式的「文化多元、民族共融」的移民社會,佔據道德高地,歐洲也應該與其他民族融合,消除彼此文化差異——這就是今日之滿口「世界大同」的西方熱血青年的虛妄,他們只看到餐廳指南中多了中菜、壽司、泡菜、烤餅的多樣選擇,就以為文化多元可親可喜,不知道其他男尊女卑、家長式統治,拉關係走後門,法律面前並不平等的文化,也一樣可以融入。











新移民問題
香港蘋果日報 20150911









澳洲總理阿博特:「無偷渡船就無人淹死」,一週後被逼宮下臺   文丨沈旭輝    圖丨bbc










戰後由第三世界前殖民地湧入歐洲的移民,一直是問題。

本來,亞非殖民地民族獨立,當家作主,有一個歷史的契機,證明白人離開,他們也一樣懂得治理國家。鄧小平所謂「英國人做得到的,中國人也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如果這句話是事實,香港不會搞成這樣,戰後七十年,歐洲就不會有什麼外來難民移民的危機。

為什麼有危機呢?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合理自我管治:部落之間的世仇、民族基因決定的自我傾軋、文化宗教語言的局限。還記不記得一九五五年的「萬隆會議」?這些亞洲新興民族主義國家當年意氣風發,立志建立國力,向歐美叫陣,以為能平起平坐別瞄頭。今年也是萬隆會議六十周年,但六十年來的紀錄,萬隆當年那些國家,自己也沒有臉去紀念慶祝。

英法兩國的前殖民地移民,肯雅、尼日利亞、北非,都是用腳投票、不相信自己「當家作主」能比殖民地時代好的土著。他們的抉擇基本正確。英法收容這些移民,因為當年工業資本密集,需要廉價勞工。

今日德國面對地中海的難民船,計算也一樣。德國本來幾十萬土耳其移民,多是勞工階層。如果是勞工,收容移民,不止是人道,還有經濟目的。

人道理由、經濟目的,都沒有錯。問題是人性本身。德國不是美國加拿大,不是以開放移民廣納人才為國策的國家。德國、奧地利、瑞士,創意發明,有強烈維持歐洲血統的意識。外來勞工就是勞工,短缺時歡迎,到歐洲本地勞工失業多就會不滿。勞工很難上位,加上伊斯蘭文化,本身不會「融入」其他,勞工的下一代,沒有機會。

麥克萊夫人的德國政府內閣有土耳其裔嗎?寶馬平治西門子的行政決策和工程設計部門,有幾多土耳其裔?如果沒有,或很少,今日的德國民眾無上限歡迎敍利亞北非不知是難民還是移民的外來者,不是偽善,就是自己騙自己。

開放如英國,有四千外來移民的下一代是活躍的恐怖分子。四千比起四百萬,當然是少數。但此少數,加上另外上位艱難、留在下層而領綜援的多數,已經足夠令兩大黨以移民為競選第一題。這是在申領公共資源成立壓力團體、設辦公室膨脹僱傭、開職位支薪金、然後報銷商務艙五星酒店到處旅行「公幹」的喧噪左膠,不會跟你討論的邏輯。











不上當
香港蘋果日報 20150910










地中海難民危機,外國的朋友傳來短訊,不滿歐盟和德國。

西方電視記者,販賣氾濫的情感。三歲小孩溺斃,世界聞名的圖片,西方新聞界不告訴你的真相:這一家四口,本來已經在同文化宗教習俗的土耳其獲得收容,住了三年。小孩的父親名叫鴨都拉,不是難民,在伊斯坦堡有全職工作。

鴨都拉在加拿大的姊姊,叫他趁難民潮,帶一家人去歐洲,尋求更富裕的生活。她在加拿大匯了兩千五百英鎊給一個土耳其蛇頭,勸說弟弟帶老婆孩子出海。
鴨都拉的妻子大力反對,她天生畏水,說太危險了。但回教「文化」,丈夫是一家之主,反對無效。蛇頭安排的船,一件救生衣也沒有。鴨都拉害死了妻子和兩個幼兒,他事後大哭,說:「其他人沒有責任,責任在我一人。」

鴨都拉沒有像虛偽矯情的左膠,將兩幼兒子之死,怪責布殊、西方霸權、歐洲,甚至也沒有怪責伊斯蘭國,也沒有怪蛇頭,也沒有怪慫恿他出海的姊姊。他良心發現,只怪愚昧的自己:三十歲的成人,沒有常識,缺乏判斷,害死了全家。

這就是簡單的真相。英國「每日電訊報」引述此一事實,指出「為什麼這場難民危機最不需要憐憫」(Why compassion is the last thing this refugee crisis needs),呼籲不要讓歐盟的三流政客,利用這場危機,展開一場醜陋的「我比你更懂得關懷」的大競賽(An ugly game of I-am-more-caring-than-Thou)。


妾謂:女中豪傑

因為阿拉伯國家並不動容,沙地阿拉伯認為:伊斯蘭國追殺什葉派,是對美國扶掖伊拉克民主的報復,因為侯賽因是少數的遜尼派。美國推翻侯賽因,也應該武力清剿伊斯蘭國,沙地對此支持,而且也派飛機轟炸過。

其他如科威特、卡塔爾、巴林、杜拜,石油收入豐富,向來不收難民,即使同來自伊斯蘭國家,海灣國家只僱用為油田勞工,像香港的菲傭一樣。沙地阿拉伯聲稱:二○一一年以來,已「收容」了來自伊斯蘭戰亂地區的勞工五十萬,但合約滿即遣返。

為什麼?因為敍伊的難民是什葉派,沙地聲稱:他們是阿薩德的支持者,而且來到海灣的阿拉伯,會秘密效忠於同是什葉強權的伊朗。

這就是複雜的中東政治。一千四百年伊斯蘭派系的世仇,加上伊朗和沙地兩霸,加上拉登和伊斯蘭國。這一切,正如毛×東的「大躍進」餓死了三千萬中國農民,確實是一個文化悠久的民族的內政,與萊茵河畔一個喜歡喝啤酒吃鹹豬手的德國中產家庭無關。











玻璃天花板
香港蘋果日報 20150909










在大海裏毫無選擇、溺斃的小孩,是一回事;成千上萬的精壯男人,在布達佩斯擠擁着,許多還有新型的手機,連匈牙利和波蘭都嫌棄、硬要指定去德國或英國定居,是另一回事。

德國帶頭不設上限收容,忽然聲稱這是償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造成許多人戰亂流離失所的道德責任。聽上去,當然很偉大,但波蘭匈牙利卻不收容,波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蘇聯德國的宰割,波蘭人四出逃難,也得到過美國收留,今日波蘭卻反對收容,波蘭會不會缺乏所謂的「同理心」(Empathy)?

至於匈牙利,奧匈帝國是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也為世界帶來過大麻煩,為什麼匈牙利卻關門,是否也很冷血?
至於瑞士,一貫排外,對四周的動盪全無動於衷,請瑞士收容,當然免開尊口,那麼瑞士也是個冷血無情、種族主義的法西斯國家?

左膠最會在道德高地講大道理訓斥他人。如果歐美出兵剿恐,他們說「戰爭不能解決問題」,反對動武──按照他們的大愛邏輯,一九三九年希特拉吞併捷克波蘭、侵佔荷蘭法國,盟國如英美,不應抗禦,因為戰爭是以暴易暴,不能解決問題。日本全面侵華,以左膠的道德高地,應該奉和平救國的汪兆銘為大愛之神,因為汪先生當年也認為,中日不應該硬碰,要和平對話、理性溝通。但是「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他們也參與慶祝,搖旗歡呼,也有這種人的一份。

左翼之值得你內心鄙視,就是他們貌似仁愛、其實掩藏的橫蠻和偽善。德國以歐盟首富自居,可以大發慈悲收容五百萬伊斯蘭「難民」,然後在柏林波恩加建清真寺,種族平等,文化包容,將來可以將阿拉伯文列為德文之外的官方語文,但德國的平治、寶馬、西門子,絕對不會在企業管理的高中層聘用這些人。

然而在此之前,歐盟護照的持有人可以去法國英國。今天德國收容八十萬,五年後其中的六十萬可以遷移倫敦。首相金馬倫不是傻瓜,他看出德國的麥克萊夫人故意在跟英國鬥氣,所以英國即刻通過:我不跟你發瘋,退出歐盟,兩年後公投。

美國大創意家喬布斯,是敘利亞的後裔。但是,美國這一次,也不肯中門大開,美國說:要考慮國土安全問題。奧巴馬是冷血法西斯?不,左膠才是白痴。

勿相信左翼眼淚水裏藏刀的廢話,相信你自己的常識。











拒絕愚昧
香港蘋果日報 20150908










地中海難民危機,歐盟終於發情,德國豪收二萬人。

我對德國朋友說:「三千年前,柏拉圖指出:只有哲學家,最適合做政治領袖,因為政治是最理性的事業,不可以『傷他悶透主義』(Sentimentalism)。傷他悶透,是詩人和藝術家的專利。德國是哲學之鄉:康德、叔本華、尼采,但是也有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歌德。地中海危機,德國的決策很重要,應該以康德的理性不是歌德的感性來處理,否則,會令人詫異。」

然而,女總理麥克萊夫人是東德人。她看見地中海的難民船,或許想起一九八九年衝柏林圍牆、逃避東德昂納克共黨政權的難民汽車潮。女人到底是感性的動物,連麥克萊夫人,尚且見識如此,更益顯戴卓爾夫人之舉世罕有。

這樣一來,芬蘭總理要跟德國比賽人道的激情,竟然宣布:開放自己的家,收容敍利亞伊斯蘭難民。

芬蘭總理搶佔了道德最高地:開放家居讓難民住,他家的床,讓難民睡;浴室廁所,讓難民用;客廳讓難民向麥加的方向一天禮拜三次;冰箱裏的食物啤酒,讓難民享用,當然,他也會將冰箱裏的豬肉火腿香腸,及早丟棄,以尊重難民的宗教信仰,以免受到冒犯。

這樣一來,歐盟所有國家領袖,就受到道德挑戰。法國總理要不要開放巴黎愛榭麗宮,英國首相也要不要開放唐寧街十號?然後是英女皇的白金漢宮和丹麥女皇?

開放了,你做了傻仔,不開放,在道德感情的流行榜,你輸過芬蘭和丹麥。難怪首相金馬倫,帶着英國人的體面和虛偽,明確告訴德國總理:必要時,英國退出歐盟。

當歐洲「啪」了左膠的搖頭丸,然後一個挨一個地搖頭顛抖起舞,英國如果也加入這樣的派對,如何面對世界?

波蘭、匈牙利、捷克,拒絕收容,但麥克萊卻要做德國的大姐。當一海之隔的沙地阿拉伯、卡塔爾、杜拜、巴林,所有的海灣酋長國,伊斯蘭國家,六星酒店、勞力士和江詩丹頓的招牌、LV和黃金,一個伊斯蘭同胞兄弟也不收容,歐盟就變成一群白痴。

國際政治許多時並不深奧,用常識就可以判斷。身為香港人,隔半個地球看地中海,你會在感情豐富的吵鬧之中,保持頭腦清醒,分辨基本的黑白是非,環顧四週,告訴你自己:在這個愚蠢而邪惡的世界,要堅持做一個有理智的正常人。











童屍的常識
香港蘋果日報 20150907










三歲男童的幼小屍體,引起西方文明國家民間哀哭。報紙的國際新聞,標題都是「歐盟難卸責」,卻令人發笑。

左翼份子看見這類慘聞,感情豐富,淚腺受刺激,即刻要增收難民。

看見地中海難民湧來,先考慮「收容」,而不會想到「出兵」。反對收容,或指出增加收容,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左膠就說,這是「沒有人性」。

左膠的智商,低在這個地方。中東的伊斯蘭衝突,自從公元六三二年先知穆罕默德逝世的一年開始,其女婿和門徒,因繼承權而分裂,變成「遜尼派」和「什葉派」,從此自相仇殺,長達一千四百年,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長久的仇恨。

此一世仇,與歐洲無關,與全世界都無關,包括美國。英美為了石油利益,略施小計,確曾在其中挑唆,正如中國今日在離間分化香港的泛民。你被強權挑唆離間成功,是你自己不夠智慧,與人無尤。三國演義、鬼谷子、孫子兵法,都讚頌有謀略的人,教你有智慧,不要做蠢人。

世上的左翼,尤其知識份子如三十年代的上海文藝界,必屬蠢人。他們的道德世界很簡單,只黑白兩色。譬如,地中海難民危機,西方不可以出兵,只可以收容。然而,既然中東衝突是阿拉伯的民族遺傳問題,收容難民,貧窮的歐洲沒有責任,沙地阿拉伯和伊朗這兩大伊斯蘭強權,皆石油出口國,有錢得不得了,負有第一責任。

伊斯蘭國恐怖組織清剿的是什葉派,伊朗是什葉國。伊朗不負責任,為什麼歐洲要管?伊朗不收容,沙地是遜尼派,同是伊斯蘭強權,為什麼沙地阿拉伯不學習「包容」,為敍利亞難民設立一個隔離區?

俄中既然否決聯合國軍事介入敍利亞,俄國、中國、沙地阿拉伯、伊朗,才是解決地中海難民問題的「持份者」,特別是伊朗和沙地。英國不再是帝國,法國經濟萎縮,歐盟只是一批小國。既然西方不能出兵,白人不是救世主,也不應做救世主。再沖上沙灘一百具童屍,大道理,人人會講。思考獨立之人,內心必鄙視左翼,是因為他們虛假、濫情、喧噪、扮演好人,而又缺乏常識。











童屍的邏輯
香港蘋果日報 20150902









A Turkish rescue worker carries the young boy, who drowned during a failed attempt to sail to the Greek island of Kos (Reuters)

一名三歲難民男童屍擱淺於土耳其沙灘,西方國家震動。蘋果的標題:「歐盟難卸責」。

七十年代許多大陸人由后海灣游泳偷渡來香港,流浮山多浮屍擱淺,我也見過。看了這種標題,我以為當年冰島政府還要負責。

男童一家四口,偷渡翻船,一對可愛的小兄弟跟他們的母親都溺斃了,兇手是伊斯蘭國。

但連英國人,看到照片也呼籲英國政府增加收留難民。但由邏輯角度,此童、此照、此事,如果導致增加收容,有以下問題。

一,歐洲若增加收容難民,消息會令更多十倍的北非人乘船出海。
二,船民增加,中途翻船風險也增加。因此,更多兒童會遇難。
三,想防止這一點,歐盟政府只有直接派船,直接遠去地中海南岸接渡。這樣,船民不必出海,走過一塊跳板即可。
四,這樣不會再溺斃兒童了,但會有幾多千萬人湧來歐洲?哭童屍的歐洲人都是納稅人,他們收淚之後,想清楚,就會拒絕。
五,最有效的辦法,是美國歐洲派兵去伊拉克剿匪。但西方選民絕對不肯。他們之中的左翼人士,會繼續大罵美國,說布殊的中東政策才是禍害根源。在繼續罵美國的時候,伊斯蘭國學精了,會多放幾具童屍在沙灘。
六,在邏輯上,這時應該將布殊家族抓起來,控告他們戰爭罪,旁及謀殺兒童。但是,今年總統大選,還有一個布殊出線。而且不要忘記,希拉莉當年也投票支持入侵伊拉克,所以連希拉莉也該送法庭。這樣一來,最能入主白宮的,只剩一個杜林普。

這就是邏輯思維。以感性來看這張照片,只要是一個文明人,都會悲痛。但化悲痛,不是轉為增加收容難民的力度,而是向恐怖勢力發動戰爭。這就是這張照片引申的唯一理性結論。

如果歐洲怕戰爭,那就準備增加開支,增加收容難民。兒童的屍體,特別觸動心靈,你不可以只收容兒童。但記住:成人的難民之中,必有恐怖分子臥底。

二十世紀初,當英國佔有星馬,當台灣還是日本的殖民地,沒有馬來和台灣難民爭相出海,郭鶴年、辜振甫,有許多華人因貿易做了富豪;但如果一九六七年毛澤東成功「解放」台灣,台灣人都會爭相偷渡來英殖的香港,浮屍可以填滿半個台海。

說到這裏,又有人的弱小民族感情受損害了,要咆哮了,對不?但這是事實、真相、邏輯、理性。我當年在流浮山的泥灘見到浮屍,我沒有怪冰島,我記得那天我在流浮山吃了半條新鮮味美的星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